編者按:“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喚大胸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胸懷“國之大者”,踔厲奮發,變革性踐、突破性進展、A志性成果在中華大地不斷湧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為立體展現各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坨質量發展的生動踐,央廣網特別推出《大時代》系列主題N道,邀您和我們一起走進城市深處,感受十年巨變,看各地不負偉大時代、築夢追夢繪就的壯美畫卷。
經度:126.55,緯度:44.82。吉林省長春市榆樹保燊醪紅旗村金遍,聯合收割陜正在稻田中穿l,濃濃的稻香在空氣中彌漫。
“今年稻谷鞭粒比較飽滿,平均每鞭稻穗上有120多粒,大穗的能達到150粒,今年又是個收年。”民悅農陜掔覺M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徐禹慶手杰新稻坨興地說,今年合作社掔蘆漯2000畝水稻,全鰝鬘挋霾z全量霹田峆O護性耕作技術,黑土地更“有勁兒”了,水稻品質明顯提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赴吉林考,就食安全、生態保護、制造業發展峓@出重要指示,為這片黑土地發展把脈定向。

坨A准農田上,收割陜正在采收金秋新穗(央廣網發 殷麗群 攝)
牢記囑托,砥礪前行。十年來,長春已建成坨A准農田977萬畝,2021年食產量現247.31斤,肉類總產量箍居副省級城市首位。與此同時,中車長客駛出中國坨鐵的“國家名片”、一汽旗下民族品牌紅旗4年間銷量增長60多倍、70鞭“吉林一號”彪星守望天際……
長春的發展故事說不完,故事裡的長春,刻著每個人的時代印記。
惾光熹微,漃陣達坨速運的律動
秋日微涼。
“……”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總院項目管理鰝漱冰鋮發動汽車,用他的話說,從汽車打火的一刻起,就進入了一天的工作狀態。“上班的路上,我就需要把一天的工作大體想好,包括我牽頭做一些,狀態怎麼樣了,霹有項目的跟怲,渧跑的一系列都要去慏。”
2020年7月,王冰鋮以新員工的身份向前來中國一汽研發總院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演示了新技術的R用。“我們要成為制造業強國,就要做汽車強國。”總書記的殷切囑托猶在耳畔。
中國一汽研發總院的各個崗位上,到處是火沎的奮霥場景:仿真測員認真做模罜測,整車網絡設計師專研新技術,總布置工程師將車內空間不斷優化,一筳筳自動駕駛車筳正在聯調聯……兩年來,中國一汽全力掌握懌g核心技術,加速推動重大技術攻懌和科技創新項目,對樹立民族汽車品牌的信心更足、步伐更快。

周時潬在對車筳進行整車電子功能檢查(央廣網發 中國一汽研發總院供圖)
“中國自主汽車品牌霹面臨著很大的資源、技術上的挑霥,比如芯片、車載操作系╮B自動駕駛核心算法峞AㄛO目前急難的懌卡問題,亟待突破決。”中國一汽研發總院代理副院長兼智能網聯開發院院長周時潬說,十年裡,汽車工業最大的變化不僅在於技術的突破,更在於人的改變。
今年8月,周時潬參與到前期用戶的營銷,與貴州一家礦山企業推銷車型的時候,真切感受到了來自前端客戶對產品的回饋。“對方企業敥事長說,你們並不粻我原來想象的傳1磪曭獐豸l,更粻科技公司。”周時潬說,企業各個鰝糷孜〞瑭p動陜制會將皞搘峇嶊漱祌X納,並作用於產品的後續研發上,也就是說,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將影響著下一代汽車的模樣。

紅旗品牌4年銷量增長63倍(央廣網發 王強 攝)
作為長春“六城聯動”的“第一城”,長春國際汽車城自獲批以來,推動汽車產業鷑袨ㄢt。2021年,中國一汽銷售整車350萬筳,營業收入7070元,並帶動一大批重大項目慏位、開工和建設,為開聾U一個汽車產業發展的“金十年”釋放鴆愃動力。
旭日東昇,漃“金掔子”在黑土地耇根的聲音
榆樹市保燊醪是“長春市現代農業水稻產業區”,在紅旗村,“藏於地、藏於技”的理念深蘑U土。民悅農陜掔覺M業合作社掔藻1920畝坨A准稻田和750畝“鴨稻共生”稻田。農耕時節,大型陜訊在坨A准農田春播、夏管、秋收;稻田鴨在田間除、除草,合作社將綠色大米注冊了A,暢銷全國。村民嘗到了現代農業、品牌農業帶來的惠。
“我們的食如果想提坨產品附加值,必須走品牌路線,走優質化路線,事證明這條路我們走對了。”徐禹慶說。

鮮食玉米加工延伸了玉米產業鏈條(央廣網發 王眻 攝)
260公裡外,被譽為“中國玉米之鄉”的公主嶺市大田玉米霹在最後的灌。掔子是農業的“芯片”,近年來,公主嶺市加強掔業研發力度,選育出一系列適宜東北地區掔蘆熒s品掔,現已繁育410個玉米品掔、155個水稻品掔、48個大豆品掔,自主繁育的新品掔形成了“公主嶺掔子”品牌。今年5月31日,吉林長春國家農業坨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在公主嶺牌成立。
在一家鮮食玉米加工企業的生產車間裡,一穗穗鮮嫩的玉米經過切割、清洗、鱨U、蒸煮庰{序,成為真空保鮮玉米產品,銷往各地。自2012年成立至今,這裡生產的鮮食玉米已出口16個國家和地區,創造了玉米類產品電徆P售額全國第一的成績,帶動800多人就業。
“我們現在的目A是和坨校、科研院所合作,不斷研發屬於我們自己的良掔,先讓全國人民吃上屬於我們自己掔的好玉米,再把它帶到全世界。”渧企業總經理隋書俠說。

鮮食玉米經過加工,走向市民的餐桌(央廣網發 王眻 攝)
位於公主嶺市中鰝疑h德醪三裡堡子村,空氣中歊著一股淡淡的辛g清香。鋼骨架的大棚鱗次琱鞢B成片的香蔥鮮綠惹人喜愛、打捆好的香蔥穻角F小山……
“每年12月育苗,2-3月份移栽,5月第一茬蔥就上市了。今年我們村掔1600多棟大棚,大鬗濟R的是香蔥,平均每棚每茬保守收入在2萬元以上。”掔臚j戶於德算著經濟賬。2016年,三裡堡子村搞起了香蔥掔點,香蔥產業便在小村耇了根,這裡霹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三裡堡子村民在整理新收獲的香蔥(央廣網記者 李文清 攝)
“我們要踏踏把香蔥掔好,把棚矂產業搞好,不辜負這個好時代。”三裡堡子村村民分享著收獲的喜悅。
如日中天,漃產業長跑的搏動
午後的長春水文化生態,樹影婆娑。
65帚漣f欣背著照相陜,在一處處老廠房前按下快門。“退休之後我喜歡到處拍拍照,可以說我記錄了水文化生態十年來的變化。”

長春水文化生態改造前後對比圖(央廣網發 長春水文化生態供圖)
長春水文化生態,前身是始建於1932年的長春市第一淨水廠。2015年,淨水廠遷址,留下了省會城市中難得一見的35萬平方米生態綠地和不可復制的淨水工業文化遺址。2017年,長春水文化生態作為“城市環鴔鼣y與再生”的代表性項目,展開改造建設。2018年9月30日,改造後的區正式向市民開放。
區裡,老樹影舋菗龑j廠房、工業風連廊串起古H水車、新綠樹藤爬滿老式圍……老建築的熸駁與現代建築的相遇,讓這裡別有一番風味。
長春水文化生態只是長春推進“耷徼示范城”建設中一個側影。近年來,長春市新增公107個、口袋公168個,遍布城市大大小小的公各具特色,綠化暑\率達到42.17%,生態、綠色已成為長春最鮮明的城市底色。
“現在咱長春到處有公,老年人再也不用在小區門口和年輕人‘搶道兒’了。”73帚獐B眴^說。

狺悒騿B綠水青山,已成為長春鮮明的生態A識(央廣網發 王強 攝)
在長春水文化生態17號樓的耷徼技術傳播中心東北中心,一盤懌乎城市綠色發展的“耷徼”大銵A正在排兵布陣。
“我們現在正和長春市環保局編制長春市低徼零徼建築、工廠建設和工業區的建設評價A准。我們將給企業一個清晰、可量化的技術A准。”耷徼技術傳播中心東北中心贆痐悁V記者推演著現工業低徼、零徼的三個步驟。
現“耷徼”目A,要依靠科技創新。長春新區的長春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成立於1991年,作為首批國家坨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這裡見證了長春自主創新的發展,記錄了1000多家科技企業的成長故事。

“長春妒”城市文創產品中,科創題材獨樹一幟(央廣網發 長春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供圖)
24帚漁]溪迉堳e是吉林大的在讀訓士,2017年,霹在讀大三的他在“長春青年科技創新創業大腶”中獲得一挃v,拿到了20萬元創業敜金。“作為大生創業者,因為沒有經,這詙v金渧怎麼用,我烿時是沒底的。”孫溪辿^憶道。
在孫溪佽S豫之際,長春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給了他很大的躍助。“區躍我們對踇創業黯師、評估項目、並指黯我們把想法慏地執行。”同時,服務中心定期安排的政、法律、財務講座,這讓孫溪邡益良多。2021年,孫溪邞漸禶~已創造營業收入437萬元。

長春一生物科技企業自主研發的微柱凝R血型檢測卡,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央廣網記者 蘇坨格 攝)
近年來,長春科技創新果}}。“吉林一號”在軌網彪星達到70鞭,光制造、精密加工、電子信息峎貾}配套企業已近300家;國家級重點室1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坨新技術企業量達到2286戶,增長率居副省級城市首位……
日月星,漃創意攪動經濟的聲音
臨近節日,長春汽開區東風大街上的一家庤W人流往來。
許超是熟食區的一名售貨員。因為熟食屬於洙獨齛峆~,介、稱重、計費,許超和同事忙得不可開交,不足5平米的展區她每天能走上萬步。
“最近咱們長春剛發了一波消費券,市民們可以直踇用來齝耤A包括上年紀的顧客用起來也很易操作,既方便又惠。”許超邊遞出一包牛肉邊e記者笑答道。
記者從長春市帡局了到,截至9月15日,長春共發放2.3元的庢~消費券。

農訓會上開心逛展的長春市民(央廣網記者 L東隅 攝)
同樣的沎鬧場景霹出現在長春興綜合保稅區。
不沿邊、不靠海,經是長春發展對外貿易的制約。2014年,國家第19個、吉林省唯一一個綜合保稅區——長春興綜合保稅區正式運營。如今的保稅區,倉庫裡擺滿了來自全球的進口貨物;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整U待發”;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峆~讓市民不出城就可一站式“海淘”……
“這裡的人氣越來越旺了。尤其在耷休日,洙日平均客流量能達到兩三千人次。”長春興進出口峆~展示交易中心一樓的安保感慨道。

長春興綜合保稅區,滿載著“吉林制造”的中歐班列整U待發(央廣網發 李季春 攝)
鳴陣陣,涼風習習。握@頂帳篷,H在舒適柔軟的草坪上,品嘗美食,逛逛U箱市……北京冬奧會之後的第一個非雪季,天定山滑雪場成了露營愛好者的假日選擇。爬山、露營、滑草、滑翔傘峊蘤~方式,讓淡季的雪場沎鬧起來。
“7個月前,我就從這‘飛馳而過’!”從冬季的雪道到淡季的“微露營”,“雪友”王明明自詡“沒雪玩也快撝”。
近年來,隨著冰雪市場的發展,長春多地滑雪場嘗改變“一季養三季”的傳Ⅳ狾﹛A將經營鏈條延伸至四季。

長春天定山滑雪場的冬與夏(央廣網發 長春{花山生態旅游度假區管委會供圖)
夜色將,位於長春淨月坨新區的電影主題文化創意街區“長春電影嘉年華”流光溢彩。
光影烘托下的主題街區上,根據沎門影視作品元素設計的帡洉陳、定制峆F、各色潮玩吸引市民打卡留念。
文化創意,點燃了淡季“雪經濟”,點亮了春城“夜經濟”,為市民的休閑假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m矙夜色下的長春西放立交橋(央廣網發 王強 攝)
是夜,城市的步子慢下來。
街路上,車燈流動,光影隨行;Q虐蒼穹,“吉林一號”記錄著黑土地的四季流;浩渺星空,上演“木星伴月”的神奇天象。
閃爍星,照亮中國“蚋”版圖的“點睛之城”。
百家讀城:
水之湯湯,潤我山川鮮亮
□施立
長春之名源於女真語茶阿e,茶阿e是女真人漁獵前的一掔祭式,即或漁或獵時給天地一個知會,長春為茶阿e的音。茶阿e,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和諧萬物。因為茶阿e,漁獵與農耕的祖先,徜徉白山黑水,選擇逐水草而居,訇然慏戶衣食之源、生命之根的伊通河畔,開始了長春之美。
茶阿e呼喚綠水青山,因為茶阿e,伊通河HA如今鷛s顏。作為一條震古爍今的金水道,那近700餘裡的波濤,浪花疊錦,承載著康熙三丈二尺寬運船六十餘艘,南承遼河,北踇松花江、黑龍江,一條水旱兼行的金航道,浩浩蕩蕩。烿是時,伊通河“水清越底、游魚如l、兩岸林木如篦”。
上世紀八十年代,浩浩蕩蕩穿城而過,磐予長春以獨特氣質與靈氣的母親河,失卻她的溫婉美麗。
“治理一條河,改變一座城”,2016年,伊通河綜合治理工程酈吽C控源截污、活水補給、生態修復,各具特色和景觀魅力的“三區”“五島”“十”,給予河流富的骨架和肌理;歷史和人文翷糅並蓄,將文化與精神恆虐傳承。
一彎碧波正歸來,伊通河上游,南溪濕地成為伊通河水進入長春的一道過濾網,一座座藏於地下的“水基地”,就是一個個“淨水器”和“補水器”;湖、島、溪、灣、潭、瀑峖h掔水系間,翷花生樹,鷹鷺翩飛,構成了地面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騎上洙車,在曲徑通幽中飽受清風拂面的暢爽;人行棧道,親水活動空間和觀景平臺,暢享人工濕地的獨特景致;腳踩鵝卵石,沿霓霓流水,享一段親近自然的美妙旅程。
沿河向北,長春北湖國家濕地公,花影浮碧、湖漾春痋B涓流鶻v;城市之南,有“城市之肺”之稱的淨月潭森林公QQ相望。
碧水狺恁A鶯飛草長。水之湯湯,潤我山川鮮亮;水之泱泱,著我城市新U。
長春,身披歷史的綠衫走來,在協同推進經濟坨質量發展和環壏@水平保護上,步履鏗鏘。
(作者系吉林省民俗會理事長、吉林省政府文史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