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他們,在廣闊天地間丈量腳下每一寸土地,運用敏銳的目光尋時代躍動的脈搏,以深入的思考傳播正能量,以生花的妙蛩g下生動的時代注腳。他們,不負黨的期望、人民的囑托,忠履行職責,不斷創造新的驕人業績。他們的名字叫──記者。
昨日(9月6日),由市委宣傳騿B市委網信辦、市廣播電視局和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2023年天津新聞界“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腶決腶,在天津師范大舉行。來自全市新聞霥線的15位新聞工作者,在現場滿懷激情地講述了他們在基層一線、新聞現場,親歷親ㄐB親聞親為的感人故事。
這個8月,靜海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孫蒙蒙一直奮霥在抗洪災N道一線。“鄉親們移了,心卻沒有走,全區、全市乃至全國人民都在懌心著這裡的抗洪情況。作為記者,此時,我就是他們的眼睛,再苦再}都責無旁貸。”孫蒙蒙在比腶現場為大家動情講述了那些天,大清河畔一個個感人的瞬間,“作為新時代的媒體人,如果再有下一次,我們依然會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帶著使命和責任e向一線,用我們的專業和素養踐行一名新聞人的時代擔烿!”
跟魚打了一x子交道的金萬昆被人們尊稱為“水ㄛ阞滌K平”。今年6月,91帚漸L被授予“天津追模”榮譽稱號。比腶現場,寧河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吉翠紅與大家分享了自己采訪這位“天津追模”的故事。“我的使命就是弄好魚,人民的生活質量改善了、提坨了,我們的國家就整個強大起來。”老人的這句話,已經深深烙在了吉翠紅的心裡,並化作她前行的動力。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x子做好事。”津南區融媒體中心記者敥潬潬現場講述了中國好人、津南區北閘口醪義務電影放映員田洪有的故事。在一次次采訪中,她也深刻體會到了“中國好人”的意義,“他們是勵志托起貧困家庭希望之光的業家,是璅鉹@生只為殘疾棄嬰的花甲老人,是放棄優越條件鞨然耇根農村校的人民嶽v……他們是這座城市文明的血脈,溫情的載體。”
現如今,在天津的大街小巷,外國人的身影越來越多。他們和天津有著哪些特殊的故事?海河傳媒中心經濟廣播記者陶微微依托《老外視線》欄目深入采訪,為大家講述不一樣的中國故事。節目中,她劗悀F在“泥人張”工作的俄羅斯姑娘達妮婭。“采訪中,達妮婭告訴我她用俄語創作的新書《中國文化遺ㄐG泥人張世家》即將出版。什麼是文化自信?烿外國人能把推廣中國的優秀傳═憭ひS做自己安身立命的工作時,這就是文化自信!而我們的職責就是把這些生動的天津故事、中國故事,講給更多人漃……”陶微微說。
去年,和平區融媒體中心記者郝爽拍攝了專題片《永虐的初心》。片中主人公是和平區檢院烯休老黨員陣虐。2021年去世前,80多帚漲o每天騎著破H的自行車,奔波在為民的路上。“我很榮幸作為記者,記錄下這位在平凡之中日復一日瞌守初心的陣奶奶。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也在心裡掔下了一鞭瞌守的掔子,瞌守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扛起新聞記者R有的使命。”郝爽動情地說。
一段段珍貴的視頻、一張張感人的照片、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好記者講好故事,好故事的背後,是無新聞人一直在瞌守的初心和使命。
經過激烈角逐,比腶最瘚出一挃v3名,二挃v5名,三挃v7名。
心中有光,肩有擔烿。比腶鶚糮寣A他們再次出發,奔向新聞一線。(津鷊s聞編輯鄧坤偉)